2007-08-22

科技與藝術之外

Tap, Type, Write/John Maeda, 1998

我一直以為很單純
身為一個New Media Art觀眾
我總是從「科技」與「藝術」兩層面來判斷喜不喜歡一個作品
當中還包括了讓觀眾涉入的「互動」方式

對我來說科技呈現的巧妙
像是抽象畫的筆觸實驗或對透視的反叛
即使有時不幸概念主題薄弱
仍然稱得上是有趣的作品
就像現在回頭看看MoMA裡
John Maeda 1998年的Tap, Type, Write系列作品
打在iMac鍵盤上我還是對於螢幕上的互動興味盎然
因為我看到的是他發明了一種全新的語言

當然有時候 在科技之外
作品所談論的概念主題又聰明睿智光芒萬丈
我會覺得我真是好狗運整個賺到
這樣的作品在我心裡停留得更深刻
尤其如果他的互動方式更加優雅
而不是像小叮噹遊樂園區一個動作一個結果一樣單調時
這個世界就太美好了

在參加了當代的「V2_特區」動態媒體國際論壇壇之後
在許多藝術家 藝評人與觀眾討論之下
尤其是主持人Anne Nigten開朗直接的深度引導
我才發現許多新的觀看角度
像是藝術家在作品裡如何定位自我
他是對於現實critiquing的outsider
或是將自己engaging於社會之中的insider
藝術家透過作品企圖將自我界線border推到哪一個程度?
當討論interaction的時候
對象不只是觀眾
也許是社會 也許是視覺visual communication
也許是全新的互動經驗new generation interaction
也有像是藝術家Kristina Anderson所鼓勵我們的
人人都是maker無論high tech, low tech
女子戴著一條用冰塊做成的項鍊
隻身坐在bar裡漸漸融化滲透在T-shirt上
也可以是件充滿詩意的作品

另外 也可以關注他對材料的掌握程度
ownership of your material & creation control
或者對於現實的評判
例如提到中國政府對香港censorship(香港藝術家鮑藹倫)或是網路上的新經濟形態

論壇最後一位首次參與藝術活動的伯伯
很有勇氣的舉手提出了對於台灣藝術的關懷
他質疑藝術為什麼總是與一般民眾疏離
他請教現場的藝術工作者
如何可以將藝術推廣至每個角落
我想這是對於這個論壇最有意義也最令人感嘆的結尾
任何一個稍微願意花時間了解台灣藝術的局外人
都可以看到這問題
但是在場的藝術工作者都知道
這個問題牽涉的太大
台灣藝術從教育、政策、市場操作到美學涵養都需要改進
當我們在這邊花兩個整天談論這麼多形而上的問題
但是到底這些火花可以影響多少一般民眾對於藝術的關注?
如果把這些提問看成是起點
也許是個讓自己不至於太悶的出口


最感動的作品是The (Online) Economy of Desire/ Alessandro Ludovico
我一直把新媒體藝術定位在互動裝置physical computing而已
竟然從沒注意其實網路科技已經不知不覺在你我身邊構成了全新的網路經濟
這位穿著Spam Shirt來自義大利的古錐宅男
每天研究四百多封垃圾郵件做出了深度的研究
他認為這類似70年代的Direct Marketing
垃圾郵件永遠文不對題的標題
除了可以逃避防止垃圾郵件軟體之外
同時也創造出了全新的文體對應

另外他們針對Google網站創作了”Google Will Eat Itself” Project
他們寫了一個”Google Will Eat Itself” 網頁旁邊刊登Google廣告
當有參與者從他們網站連到Google廣告時
Google會付錢給他們的網站
這個錢會存進瑞士銀行每到一定金額就會購買Google股票
概念是最終藝術家會利用Google的廣告刊登金額所賺的錢最後買下整家Google公司

在另個作品Amazon Noir
藝術家還駭客入侵了Amazon.com的線上試閱功能
原本Amazon只讓使用者在書本內容之中以關鍵字搜尋
搜尋後會出現含關鍵字的段落
藝術家們卻很帶種的入侵了書本全文
將它們公開給一般大眾
很多人討論的重點都放在藝術家的舉動觸犯道德或法律的問題
但在策展人鄭慧華的提問之下
我才發現這個作品最有意思的
是讓我們突破了Amazon所制定的遊戲規則
我們甩開了Amazon的強制性消費
我們原先以為被給予了大量的自由(試閱)
但其實顯出了我們被網路新經濟所制約的不自由
和iTune所呈現的新音樂經濟矛盾是一樣的
這樣直接的對於科技所造成的新社會現況反應
鄭所說的「文化行動主義」
的確是很少在台灣的年輕創作者作品裡看到
我其實不強求所有作品都要文以載道
但是年輕作品若與台灣現況越來越遙遠
這當中缺少了好多互動成長的機會

很用心的一個講座很充實的週末
展覽在這裡

P.S.Alessandro Ludovico同時也是neural雜誌的編輯

P.S.這麼多年以後 我剛剛才知道
原來john maeda是日裔美國人
人家明明maeda就是日本姓(中文叫前田約翰)
我我我我一直以為他是個長著大鬍子胖胖的洋學究
照片也太清瘦了吧

2007-08-21

好意外


把所有檔案放進AE裡根本還沒開始做
忽然出現意想不到的layout倒也不錯
發現自己的人生常也有這樣將將好的意外